公元前657年,周惠王二十年,楚国在稳固了江汉平原的控制后,开始北上与齐国争夺霸权,进一步扩大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。为此,楚国连续三年对齐国的盟友郑国发起进攻,成功获得了大量战利品。在这些战争中,楚国灵活运用其与齐国的距离优势,避免与齐国发生直接冲突,将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。
然而,这种挑衅行为让齐桓公感到愤怒与厌恶。作为诸侯霸主的齐桓公,尽管实力远强于楚国,但他面临的局势并不简单。齐国虽能轻松取胜,但长途跋涉的南征可能导致盟国的支持动摇,而且齐国也不愿轻易与楚国发生大规模冲突,避免重蹈周昭王的覆辙。因此,齐桓公并没有立即对楚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。
与此同时,楚国的多次攻郑行动都经过蔡国领土,这使得蔡国逐渐偏向楚国,而郑国的国君郑文公也因为频繁遭到楚国进攻,几乎准备与楚国议和,背弃与齐国的盟约。此事令齐桓公更加痛恨楚国,并对蔡国产生了深深的敌意。
展开剩余72%齐桓公认为,如果能够重新拉拢蔡国并将其纳入齐国主导的中原联盟,那么将极大地削弱楚国的威胁,同时也能为郑国等其他中原诸侯提供帮助,抵挡楚国的进攻。因此,齐桓公决定采取行动,但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来发兵伐蔡。
齐桓公想到,他与蔡国有过联姻关系。早在齐桓公建立霸业时,蔡国为了巴结齐国主动提出联姻请求。齐桓公同意迎娶蔡国宗女蔡姬作为侧夫人。蔡姬青春活泼,深得齐桓公的宠爱,甚至在王姬和徐嬴两位正室夫人去世后,齐桓公将蔡姬立为第三任正室。然而,蔡姬的任性与过度的宠爱,常常让齐桓公十分困扰。最终,这种不羁的性格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
某日,齐桓公与蔡姬乘船游玩时,蔡姬因玩笑过度摇晃小船,导致齐桓公惊慌失措,差点掉入水中。蔡姬完全不顾齐桓公的安危,依然顽皮地继续摇晃船只。最终,齐桓公不得不紧紧抓住船帮,勉强维持平衡,脸色苍白,心惊胆战。此事让齐桓公愤怒至极,他决定严惩蔡姬,并以此为契机,试探蔡国的态度。
齐桓公以蔡姬不敬国君、行为不端为由,要求蔡姬返回蔡国反思错误,直到得到齐桓公的原谅后才能回齐。齐桓公的这一决定,既是对蔡姬的惩戒,也是在试探蔡国的反应。如果蔡国表现出忏悔与顺从,齐桓公或许还能恢复与蔡国的友好关系;如果蔡国没有反应,或者表现出轻视,那么齐桓公便有理由出兵伐蔡。
然而,蔡穆侯的反应出乎齐桓公的预料。蔡穆侯竟然在蔡姬回国后,将她改嫁给楚国王族,甚至可能是楚成王本人。这个举动让齐桓公颜面尽失,也彻底断绝了与蔡国的盟约。齐桓公愤怒至极,决定以“蔡国背盟、助楚攻郑”为由,召集诸侯盟国联合讨伐蔡国。
公元前656年春,齐桓公带领郑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曹、许等盟国的军队南下,迅速攻入蔡国国都蔡城。蔡国虽然在历史上曾是强国,但此时的蔡国已是一个弱小的国家,难以抵挡强大联军的进攻。蔡城迅速沦陷,蔡穆侯被捕或逃亡。攻下蔡国后,齐桓公继续向南进军,准备进一步威胁楚国。
面对齐国强大的军队,楚成王毫不退缩,准备与齐国一较高下。他派使者向齐桓公提出质询,批评齐桓公的不当行为,并以“风马牛不相及”来讽刺齐国的干预。管仲代表齐桓公回应,指出楚国长期未向天子进贡,表示这是齐国出兵的理由之一,并要求楚国为不敬天子之事作出解释。
经过一番口水战后,双方未能达成共识。齐桓公决定继续以武力施压,楚成王则做好了开战的准备。两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展开了紧张的对峙,双方都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。
这一时期,虽然双方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,但局势已十分紧张,接下来的冲突仍在等待爆发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