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萨沙
本文章为萨沙原创,谢绝任何媒体转载
赵国占了四大名将的二个,为什么还是国破家亡?萨沙问答第151集
一个国家有太多名将,未必就是好事。这说明一个道理:这个国家经常在打仗。古代战争和今天一样,常常是面对面的肉搏,耗损极大。所谓“杀人一千自损八百”,哪怕你百战百胜,伤亡也不会少,国家的实力因此不断被消耗。
在战国时期,赵国的确有两位著名将领,分别是李牧和廉颇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,反而是一种悲剧。赵国并非最弱的一国,只是在秦、楚、齐三国之外,是战国中的第四强。就单纯的军事实力来讲,赵国其实还算强,甚至比齐国强一些,最多也只能排在秦、楚之后、紧邻第三位的位置。
展开剩余65%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?主要原因是赵国的位置不佳,四面都是强敌。北面有强大的匈奴、林胡等游牧民族,还有燕国、齐国、秦国等近邻,从建国之初就不断爆发战争。就连对付匈奴,赵国往往是输多赢少。
李牧之所以名气很大,源于他能诱敌深入,一次就能击溃十万匈奴大军。即便如此,匈奴对赵国和燕、秦等国仍然不断骚扰,这样的战争永远不会真正停歇。
再看廉颇,他多次打败齐国、魏国和秦国,在长平之战初期也起到了维持局面的作用。无论是廉颇还是李牧,他们的功绩都说明不了赵国军事实力不弱,反而是长期的战争消耗让赵国的国力与民力日渐枯竭。
以统一战争为例,秦军击败赵国、杀死十万大军,李牧不得不紧急赶赴前线指挥抵抗。李牧虽屡次打退秦军,并且抵御韩国、魏国的进攻,勉强稳住了局势,但战争的连绵让赵国越来越疲惫。
长期的战争让赵国损失数十万士兵。虽然赵国没有彻底灭亡,但国家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。除了首都邯郸还勉强完整,赵国的其他领地几乎十室九空,乡间人口稀少,几乎看不到男性劳力。当秦国发动最后的总攻时,赵国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。就算李牧没被赵王杀掉,恐怕也难有作为。
相较之下,秦国虽然也有损失,但国力强盛,人口众多,远远超过赵国。要知道,秦国的人口是赵国的两倍,粮食产量也要高出好几倍。
声明:
本文参考,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,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